黎家人是我们为之生存的这座岛屿上最早的居民,他们聚居在海南岛五指山市、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过年,黎族人称为“年节”,黎语称“将”,是黎族一年之中重大的节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黎家人在过年时不但保留了本民族民俗特色,还增加了丰富多彩的K歌、跳交谊舞等具有时代感的娱乐活动。
家住五指山冲山镇应卖管村的阿姑告诉商报记者,五指山市的黎族同胞“咯保”(黎语,过年了),有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年俗:封米缸、新水洗脸、灌牛酒、上山集体围猎等。
农历腊月 “封米缸”购置年货
黎族人一般以“封米缸”作为过春节的序曲。据了解,每到农历十二月中旬,黎村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即举行封米缸仪式,其方法是选择数目为单数的吉日晚上,夜半鸡鸣三遍之后,将上好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系紧。直至正月十五举行揭缸仪式后,才能用缸内的大米煮饭。
阿姑说,“封米缸”后,黎家人开始“扫屋”辞旧迎新。村里人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包括黎家人的犁、耙、锄头等生产工具以及桌椅、水缸、床等生活用品。
到了腊月廿九,黎家人制作春节糯米糍饼,用蒸锅将浸泡过的山兰糯米蒸熟,放在木臼内舂烂,再捏成糍饼,大概有碗口大小,除了用来祭祀祖先外主要是供家人和亲戚朋友在过年期间食用。
“到了年三十早上,我们那里的黎家人还要到山上采摘‘茅草’回来,挂在每个房间的门口、谷仓、牛栏、猪圈、鸡舍,除了有避邪保佑家人平安的含义之外,更多的是祈福迎新,希望在来年全家可以有好的收成。”阿姑告诉记者。
一位姓刘的黎家大爷还对记者说,黎族传统习惯是不在异地他乡过年,特别是未成家的人。“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一般都在腊月廿八左右赶回家。特别是现在生活好了,他们回来时还购置了一大堆年货。”
大年三十 吃团圆饭跳舞K歌
年三十这天,黎家人一般都会杀猪宰鸡宰鸭准备菜肴祭拜家祖,有些村寨还会鸣“粉枪”,放鞭炮以表示祥和。
“黎家人在早上杀猪宰鸡宰鸭时,都会喊上‘杀猪过年了’或者‘宰鸡宰鸭高高兴兴过大年咯’等。”阿姑这样说,“记得小时候村里较穷,几户人家合伙杀一头猪过年。现在我们黎家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杀一头猪。”
刘大爷说:“大年三十除了挂‘茅草’祈福外,还会贴‘利市’(红纸),包括贴在灶台、牛栏、猪圈、鸡舍、槟榔树上以示吉祥。而且,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黎族人现在过年也跟汉族人一样贴春联。”
阿姑说,90年代初,村里有了录音机、VCD、卡拉OK、电视等电子产品后,黎家人过年的氛围变得更热闹。“在吃完年夜饭后,老人们围在一起收看春晚聊聊家常,年轻人则一起去唱歌、跳交谊舞、打牌等。”
在采访中,刘大爷还特意跟记者谈起近年来黎家人过年的一个小细节。“因为黎家人在过年时,家里要保持灯火通明。过去,由于村寨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只能点煤油灯,但现在生活好了,黎家人的村寨里也通上了电,过年时全家亮着电灯,这才是真正的‘灯火通明’啊!”
大年初一 新水洗脸给牛灌酒
到了大年初一,黎家的妇女们要早早到河边或水井边放铜钱或年糕,祭水神挑“圣水”。这天,黎家人有不外出、不串门拜年、不杀生、不花钱、不讲不吉利话等习俗。不过,黎家人大年初一有两项特色的传统年俗活动——“新水洗脸”和“给牛灌酒”。
初一凌晨,黎家人家家户户都要将自家缸内的水倒掉,然后从井里挑水倒满缸里,以示“换新水”。随后,黎家人再用“新水”烧热供全家洗脸,叫“新水洗脸”,以祈求新年里眼睛明亮,办事顺利。
除此之外,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户户还要将特制的牛酒灌给自家的牛喝,一般每头牛要喝一小桶酒。
“初一这天,黎家人会用竹筒给自家的牛喂食特制的‘山栏酒’犒劳牛。”刘大爷说,“牛作为黎家人的命根子,他们对牛十分珍视和爱护,是黎家人五大财产之一。在春节的时候要让牛停工休息,喝酒补补身子以增强精力,来年更有力劳作。”
因此,过年时黎族的牛均有机会大醉一场。据刘大爷介绍,在喂食的牛酒中,往往还掺有数种跌打损伤祛风等功效的草药汁,牛喝过后,有些要醉卧两三天才会醒过来。
大年初二 敬酒对歌贺拜新年
黎家人有着独特的拜年习俗。据阿姑介绍,大年初二,黎家人的拜年活动才真正开始。人们拿着粽子、糯米糕团、山栏糯米酒以及槟榔等,到亲戚家相互贺拜新年,大家敬酒对歌,共度新春。
黎家人拜年不仅形式多种多样,且礼节亦十分讲究。有同族间拜年、有亲戚朋友间拜年等,其中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最为隆重,届时女婿要领着妻子、本家族的兄弟数十人,逐一地向包括岳父家在内的所有家族亲戚进行拜年。
“黎家人大年初二会带着孩子,提着酒、肉、槟榔等礼物回到姥姥舅舅家拜年。”刘大爷说,“另外,黎家人拜年时还会带着一大串鞭炮,到了亲戚家就点燃鞭炮以示喜庆。”
黎家人春节拜年时一般要放鞭炮、互敬槟榔、香烟、喝山兰甜酒和酒席上对唱山歌等。据介绍,正月十五前亲朋间的互相拜访,若造访者放鞭炮,主人则视之为拜年,即以拜年礼节款待客人。
大年初三 上山围猎全村共享
据刘大爷回忆,他小的时候,黎家人在过年初三到初五期间的某一天,村里的猎手们会扛着猎枪一起到山上进行围捕猎物。
围猎时,由全村男子选好围猎的首领“俄巴”(“带猎狗入山的人”)负责分配任务。“俄巴”带着猎狗入山赶猎物,村里的猎手们则守住山脚下各个路口准备捕猎。山里的猎物受到猎狗惊吓四处逃散,被守在路口的猎手们用弓箭或“粉枪”击中,所获猎物大家平均分配。
围猎结束后,猎手们将捕抓到的猎物带回村寨,由各家各户出一点米,用猎物的内脏煮粥,并围在一起共同喝酒,吃肉,喝粥,以此庆贺年节。
“不过,黎族这样的集体上山围猎的年俗已逐渐消失了。”刘大爷对此感到无比怀念。
过年,黎家人除了集体围猎之外,还会自发组织进行一些文艺活动的表演。黎族群众组织民间文艺队,巡回各乡间庆贺新春。而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如果春节到黎寨,好客的黎家人让你酒足饭饱后,还会拉上你,跳上欢快的竹竿舞。
正月十五 全家团聚描绘蓝图
正月十五是黎家人的小年。这一天,黎家人也像大年三十那样,制作糯米团、小汤圆、爆米糖等食品,还杀鸡宰猪,祭拜祖先和土地公。晚上设家宴,全家大小团聚,商议新一年的生产规划。
据了解,以前在五指山市部分地区以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同胞还有过两次小年的习俗。第一次是除夕后的第12天,家家户户包粽子,人们停止生产劳动,全村男子集体上山狩猎,女子下河捕鱼虾,晚上全家会餐并点燃灯火至第二天拂晓。第二次过小年是在第一次小年后的第12天,这一天要包粽子、会餐,但没有狩猎和捕鱼活动。
很有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