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房产家居资讯分类黄页招聘我们论坛
论坛首页|东方百科|生活娱乐|我爱我校|你评我论|文学艺术|站务公告 [随便看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论坛 > 东方百科  > 风俗文化 > 详细信息
发表新帖 回复主题
5条 1/1页

[主题]东方市仡隆人保留独特风俗 attach_img

会员:椰子壳 | 访问:6286 | 回复:5 | 发表时间:2012-07-23

嫁女要“哭嫁”,爱喝地瓜酒,采用捡骨葬……近日记者在昌化江下游的东方市四更镇一带走访日新、沙村等多个村庄,发现仡隆人有很多风俗习惯与周边居民不相同。

仡隆人方言专著《村话民歌精选集》

东方市文化馆工作人员文其登(右)和四更镇沙村老教师李保利(左)讲述当地居住的仡隆人风俗

当地方言称村话

在东方市生活的仡隆人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个镇。

我们的向导,在东方市文化馆工作的文其登是仡隆人,他本人喜欢唱歌、跳舞,又因工作关系,经常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周边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认识他。一路上,文其登不时用仡隆话和熟人打招呼。他向记者介绍说,一听你口中的方言,就知道你是不是仡隆人,因为仡隆话很独特,与海南话、黎话都不相同,有的语调甚至接近于普通话。

据了解,仡隆话也称“村话”、“谟话”,是一种兼含汉语、苗语、黎语、越南语等成分的特殊语言。关于仡隆话,曾经有学者专门做过调查研究。比如“仡隆”是倒装词,是“哥大”的意思,倒回来是“大哥”,这种倒装句跟黎族方言类似。

“我们仡隆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很讲究生活质量的。比如说,出门一定会穿得整整齐齐。茶余饭后,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唱歌、聊天,保持舒畅的心态。”文其登带记者到东方市民族中学附近的一处空地参观,时值中午,那里聚集着一些老人。边上的一棵大树上挂着块指示牌,上面标注着“老人坐谈唱歌所”,又写有“坐谈处”三个大字。文其登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每天下午或晚上,附近的仡隆老人会聚集在这里,用仡隆话唱“村歌”。“我们这里的村歌很有特色,不同于黎歌,也不同于海南话的歌曲,主要是歌颂党的好政策以及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文其登手中有一本“村歌”集,上面有不少男女对唱表达爱意的歌曲,串词堪称“火辣辣”。

重视教育成美谈

仡隆人重教育在当地成为美谈。仡隆人的理念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不管多苦多穷都会拼命地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没钱交学费就卖粮食,卖猪仔,借高利贷,甚至是卖祖房。

四更镇沙村李保利是名老教师,他说,过去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上小学的学费每年200多元,上中学的学费每年800多元,村里人借高利贷也要送孩子上学,有不少农户接连培养出三四个大学生。现在政策好,上学不用交学杂费了,村人供孩子读书的热情更高了。

在四更镇的日新村,符君政的家庭堪称“重教”典型。今年63岁的符君政生育了6个孩子,他和妻子终身务农,卖粮食、卖猪、借高利贷,把6个孩子全部供到大学毕业。“大儿子最先考上海南大学,老二先到湛江上卫校,然后又考大学,老三到武汉上大学……”符君政说,为供孩子们读大学,家里的负担确实很重,但他和妻子宁肯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们全都培养成才。为给孩子们交学费,向亲戚借钱、向朋友借钱,还借了很多次高利贷。家里的稻谷卖钱换了学费,没有粮食吃,常常借别人家的米来吃。那时,家里每年养五头肥猪,还养了很多鸡,全都要卖掉供孩子读书,过年也舍不得留一块肉给自家人吃,只舍得花2块钱买块肥猪肉来炒菜。

“现在好了,孩子们全大学毕业了,借的钱也全都还清了。”符君政坐在自家新房中,自豪地说,现在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四更镇沙村的村干部李振发说,沙村有83户人家,共510人,虽然村子很小,每家每户都有大学生。“孩子们都在用知识改变命运,再过10年,村里会有更大变化。”

据说,早在北宋时期,海南岛就已经出了一个进士,这位进士名叫符确,是现在的东方市赤坎村人。

东方四更镇日新村,符君政(左)讲述当地居民仡隆人的习俗,符君政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借高利贷供养六个孩子完成学业

符君政(右)讲述当地居民仡隆人的习俗,后边是他的家人忙着打扫卫生准备过春节


女儿出嫁要“哭嫁”

仡隆人的婚姻习俗也颇有特色。一般来说,仡隆人缔结婚姻的过程分几道固定的程序,按其先后可分为:说亲→报命→定吉日→结婚→送嫁→回娘家六个阶段。

男方如果相中了哪家的闺女,就托媒婆(一般都是由年纪较大的老妇来做的)送酒、肉、饭到女家进行口头说亲。由女方直系亲属收下,经家族内部的讨论,最后又通过媒婆给男方答复。

报命也称“红纸合命”,即如果女方同意这门婚事,则把女子的生辰八字放入红纸中包好,由媒婆送到男方家,然后由男方家的长辈将男方和女方的生辰八字一同送给算命先生看此二人是否可以相合。如果生辰八字相合,便可定下婚事。

所谓定吉日,即是男女双方家族经过讨论对这门婚事认可后,便请算命先生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来举办婚礼。经选定的黄道吉日到来的那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去的一石米和两坛酒。接到男方家送来的礼物后女方家即刻操办婚事。而男方家则要到第二天才举办婚事。

迎接新娘的过程很有趣。新娘要依次向长辈哭嫁,哭嫁时所说的内容多是自己编的,多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情、表孝心之类的话,借以表达自己对娘家的养育之恩和惜别之情、恋家之情。

文其登还记得关于哭嫁的一件趣事。他说,自己幼时看人嫁女,新娘子不哭的话,边上的姑婆们会使劲捏她一把,提醒她要哭着表达恋家之情。然后新娘子就会一边回头挥着手帕,一边念叨着自己所编的感恩之语。当时还有人因为哭不出来,被别人当笑话讲。

但近些年来,哭嫁的风俗已经逐渐远离了仡隆人的生活。

保留捡骨葬风俗

仡隆人有别于周边居民的最大特点是,亲人去世初葬后,待棺木朽烂,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要把亲人的骨骼从坟墓中捡出来,用干净的白布擦干净,然后再按人的骨骼顺序摆在一起,再深埋于家族墓地,立墓碑。

在昌化角一带的村庄里,随处可见的现象是,坟墓和院落相毗邻。在有的村庄,村人一开院门就能看到好几座墓碑。“我们仡隆人对生死看得开,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这样的。”当地村民对此感到自豪。

仡隆人在埋藏去世的亲人时,会给其穿上全新的衣服。如果亲人在夏天去世,会给其穿单衫下葬;如果亲人在冬天去世,会给其穿棉衣下葬。在采访中,村人对捡骨葬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说,二次葬骨是因为担心初葬之后骨骼融化;也有人说,是希望先人失去身子后更为轻松。他们的共同观点是,活着的人是为死去的人着想,希望亲人更“好过”一点。

过年要酿地瓜酒

吃饭时喝一杯地瓜酒,是仡隆人一直保持的生活习惯。一过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就开始酿地瓜酒或米酒,这是他们过年必备的年货。村人认为,招待前来做客的亲友,要拿出地瓜酒才体面。一些在外工作的仡隆人,一品起地瓜酒,就联想起家乡人过年的热闹氛围。

仡隆人还特别注重穿新衣过大年,不仅小孩要穿新衣服过年,老人也一样。过去有人家里穷,孩子们都盼望过年,为的是过年有新衣穿,当父亲的会在年前挑稻谷到集上卖,换钱来买新衣服。如今日子好了,吃肉喝酒、穿新衣的愿望随时可以实现了。

 

[1楼]

会员:曾经的梦 | 回复时间:2012-09-17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习俗?

[2楼]

会员:小草 | 回复时间:2012-09-17

要是哭不出来那怎么办

[3楼]

会员:英子 | 回复时间:2012-09-17
小草 发表于 2012-09-17
要是哭不出来那怎么办
哭不出来,你就嫁不出去。

[4楼]

会员:QQ达人 | 回复时间:2012-09-18
英子 发表于 2012-09-17
哭不出来,你就嫁不出去。
没有这回事吧?

[5楼]

会员:弱不禁风 | 回复时间:2012-09-19

这就是文化

发表新帖 回复主题
5条 1/1页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